川劇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川渝地區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傳統文化。近年來,四川將川劇振興發展作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深入實施振興川劇和曲藝工程,推動川劇藝術體系化傳承、項目化推進、時代化呈現,促進巴蜀文化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堅持立法保護、政策引領,匯聚振興發展合力。川渝兩地攜手開展川劇保護傳承立法,頒布實施《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協同推動保護傳承巴蜀文化瑰寶;制定《四川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四川省振興川劇五年行動方案》等文件,將深入實施振興川劇和曲藝工程作為重要內容;統籌四川省宣傳文化事業發展等專項資金,支持一批振興川劇重點項目,近3年四川省財政直接投入資金7926萬元;建立戲曲名家工作室機制,評選川劇和曲藝名家,扶持期內每年每個工作室補助10萬元;實施院團能力提升工程,對院團排練場地、劇場改造以及精品劇目惠民巡演給予補助,推動川劇院團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堅持研究闡釋、普及推廣,提升保護傳承水平。四川堅持“修復保護+數字轉化+宣傳展示”,深入開展資料整理修復,搭建川劇文獻數據庫,完成川劇古籍唱本數字資源標簽標引4萬余條,梳理戲曲唱本、劇本等古籍文獻(文物)6000余冊;啟動名家名劇名段記錄工程,完成100多位川劇藝術家、200多個代表劇目的傳承整理;建成成都川劇藝術博物館等戲曲博物館7家,加快建設四川藝術(川劇)文獻專題數據資源庫和數字展示區;加強川劇理論研究,成立川劇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戲劇》,編纂出版《四川省志·川劇志》,出版川劇研究成果200多部;扎實推進川劇保護傳習,連續舉辦當代川劇“名家唱名戲”精品劇目展演,推進17家國有、62個縣級以下川劇劇團(戲班)升級,建成高校傳承(展示)基地3個、中小學川劇傳習普及基地33個。
堅持守正創新、融合發展,創作更多精品力作。四川整理復排優秀傳統劇目,發布第一批、第二批川劇復排劇目名錄;實施百戲傳承計劃,復排《白蛇傳》《繡襦記》《和親記》等經典劇目20余部、經典折子戲120多個;弘揚革命文化,復排《金沙江畔》等革命題材劇目;潛心創作新編劇目,建立重點創作選題庫,創排《夢回東坡》《大千世界》《蜀道翠云》等新編劇目30余部;探索川劇演藝新興業態,將川劇演出融入景區、送進街巷,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中心城市、重要流派代表性傳承地區、川劇和曲藝院團周邊,規劃建設沉浸式展示和互動體驗空間;打造“易園博物館·蜀園”川劇精品藝術公園、成都寬窄巷子蜀韻園、國際非遺博覽園·成都綠洲博物館川劇藝術體驗中心等一批文化特色展館和街區,《“芙蓉國粹”川劇綜藝秀》《花重錦官城》等駐場演出已成為各地游客來川重要打卡地。
堅持交流互鑒、講好故事,展現獨特藝術魅力。四川舉辦“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屆川劇匯演,24部劇目43場展演總觀看量超200萬人次,《無名》《川流不息》等原創節目互聯網傳播量超2000萬人次;持續組織開展四川藝術節、川劇節、川劇匯演、青年川劇演員比賽、曲藝雜技木偶皮影比賽等活動,營造行業練兵、創演提升的濃厚氛圍;實施川劇新媒體推廣計劃,推出川劇文化創演推廣節目《中國有川劇》、大型川劇賞析節目《好戲連臺》,觀眾覆蓋超3000萬人;聯合央視共同主辦2024年春節戲曲晚會,讓全球觀眾領略巴蜀文化魅力;定期策劃川劇文化主題展,推出臉譜徽章、吐火變色杯等30余個文創單品,傳播川劇藝術魅力;支持《夢回東坡》《白蛇傳》等優秀劇目開展全國和海外巡演,以“變臉”“滾燈”等為代表的川劇絕活表演受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觀眾的喜愛。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請登陸: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公司電話:0595-22176648、28892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