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東邊江西泰和、遂川兩縣,南鄰湖南 炎陵縣,西靠湖南茶陵縣,北接江西永新縣,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解放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于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將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并組建新的井岡山市。全市現21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4.8萬余人,總面積約為1308平方公里。它是革命的根據地。
山體山貌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案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 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井岡山風景名勝區的面積有213.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2.4%。經初步戡查,有風景點60多處,景物景觀320多處。
革命人文景觀
這里有很多的革命人文景觀,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國工農紅軍革命遺址最集中的地方。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居舊址有幾十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 井岡山的自然景觀同樣令人嘆為觀止。景區內峰巒疊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林木蓊郁。主要景觀的類型有:峰巒、山石、瀑布、溶洞、氣象、高山田園風光、次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溫泉等八類。具有雄、險、秀、幽、奇"的特色。可以春賞杜鵑、夏觀云海,秋眺秀色,冬看雪景。尤以雄險的山勢、奇特的飛瀑、磅礴的云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花而蜚聲中外。一個融革命傳統教育與風景旅游攬勝為一體的新型旅游區已經形成。
最佳旅游時間
井岡山旅游最佳旅游時間為每年的4-10月份。而最精彩的莫過于每年的4、5月份,十里杜鵑傲然開放時節,正是游覽井岡山的絕佳時機。杜鵑已被評為井岡山市的市花。
景區簡介
五指峰
位于茨坪西南面六公里處,因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合,海拔1438米。五指峰峰巒由東南向西北伸延,綿亙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峻險,至今杳無人跡,還是個“神秘世界”,人只能站在隔岸的“觀景臺”上遠望其巍峨的雄姿,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現已列為自然保護區。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斗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故名“游擊洞”。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這里是短尾猴、木鹿、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的地方。五指峰下的龍慶河,盛產石雞、石魚,河谷峭壁上盛產石耳等。五指峰還有一座瀑布,落差約二百米,如同千尺素絹半空懸掛,在幾公里以外就可眺見,并有流動感。
五指峰瀑布是井岡山落差最大的瀑布。五指峰腳下有一群巒湖,猶如一輪明月映照在茫茫云海之中,為主峰景區增添了迷人色彩。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和風景如畫的高山流水,為避暑和旅游觀光提供了大然場所。值得一提的是,面額一百元人民幣的背景圖就是井岡山主峰五指峰。神游于此處的游客,往往會拿出一張百元大鈔,將畫面與完景對照一番,這也別有一番情趣。五指峰下的龍慶河盛產“井岡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整個保護區春季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夏末蛙蟬齊鳴,悅耳動聽;秋日紅葉映日,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冰晶似玉。
金蟾望月
走進江西井岡山筆架山景區里,在一片杜鵑密林處,有幾塊巨石,前后斜立,形態酷似金蟾,日夜抬頭望天,人們稱其為“金蟾望月”石,是筆架山美景之一。在“金蟾望月”石的對面生長著一叢叢高山杜鵑林,金蟾張開大口象是吹響了革命的集結號,杜鵑林也象是被喚起的千百萬工農,似乎是毛主席在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后1931年春寫下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場景的再現。詩中云:“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在“金蟾望月”石的西邊50米處,有幾塊較大而平整的石頭,據說,當年井岡山的好漢王佐在當綠林時就是以筆架山下的行洲、下莊為大本營,筆架山是他們常來之地。就在這幾塊大石上,王佐和他的部隊曾經坐在上面開會商討戰事,并研究如何下山“吊羊”。“吊羊”,在當時就是綁架土豪作為人質,索以巨款,拿到錢物后除自己部隊開支外,還會分錢給貧苦的百姓解決生活問題。大家可能還不知道吧?在當時“吊羊”可是有“行規”的,即:吊富不吊貧,吊疏不吊親,吊遠不吊近。
大井
位于茨坪西北面七公里處,革命歷史參觀點有毛澤東同志舊居,紅軍醫務所舊址等。 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率領沖國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首先就到達這里。他領導紅軍深入群眾,向群眾宣傳革命真理,組織、武裝群眾、幫助群眾進行生產勞動,解決實際困難。在這里還設立了紅軍醫務所,兔費給當地群眾看病、治療。產且在這里開始了對地方武裝王佐部隊的教育改造工作。1928年2月,王佐率領地方武裝參加工農革命軍,被改編為工農革命第二團第二營,從而壯大了革命隊伍。大井的革命遺址已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外開放。 除了革命歷史參觀點外,大井還有中國名山大川罕見的高山田園風光。大井周圍的群山,橫看成嶺側成峰,松峰頂篁交翠,古樹成林,溪澗流泉清冽,石魚歷歷可數,美味的石雞、珍稀保護動物娃娃魚也分布于此。當地居民的住宅則環境清幽,建筑風格古樸,和周圍環境相映成趣。村寨周圍的稻田像天梯一樣直人云霧深處。旅行者從喧鬧的大城市來到這里,看到的是一幅高山田園畫,聽到的是一首高山田園詩,耳目自然為之一新,所有的煩惱自然為之消融。
小井
位于茨坪北面六公里處,這里有中國紅軍的第一所醫院——“紅光”醫院,現已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外開放。當年的“紅光”醫院設有門診室、手術室、病床等,共三十二個房間,可容納傷病員二百多人。1929年10月1日,井岡山曾一度失守。一百多名重傷病員來不及轉移,全部壯烈犧牲。解放后,井岡人民在烈士犧牲的地方建立了紅軍烈士墓。
茨坪
茨坪,這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斗爭的中心,坐落在崇山臺間的小盆地。這是游覽井岡山到的地方。現在,這里已建有革命博物館、烈士紀念塔等。從茨坪到各個紀念地及主要風景游覽點,都有道路相通。以革命戰場聞名的五大哨口,也都是景色絕妙之處。它們離茨坪不遠,有五哨公路通達。五大哨口中最值得一游的是黃洋界。黃洋界海拔1343米,居高臨下,扼居山口,形勢險要,當地群眾稱之為摩天嶺。在這里放眼四望,群山起伏,層層疊疊;白云翻騰,猶如汪洋大海。當年的哨口工事和上山小路還依稀可見,紅軍營房保存完好。現在這里建有一座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碑文由朱德同志書寫。另一面鐫刻毛澤東同志的《西江月井岡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風,上有“黃洋界”三個金色大字。
井岡山碑林
建于1987年7月,自1989年清明節起對外開放。碑林由碑亭、碑廊、自然碑型等部分組成,因勢而構,曲折回環,別具一番情趣。“井岡山碑林”為書法家舒同題寫。碑文有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的題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手書,部分知名人士和書法家的墨跡。其思想內容豐富,書法藝術精湛,是茨坪景區一處新的游覽點。 大井位于茨坪西7公里,現有公路相通。井岡山有五井,指五個位于群山環繞、宛若井狀的山間盆地村莊,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大井是其中最大的村莊,是當年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同志和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場地之一。 1927年10月24日,毛澤東率領部隊上井岡山首次抵達大井,此后這里便成為紅軍常駐之地,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同志多次在這里部署戰斗,粉碎湘贛敵軍的多次軍事“進剿”。
黃洋界哨口
黃洋界哨口位于井岡山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因黃洋界經常濃霧彌漫,好似汪洋大海一望無垠,故又名:汪洋界。
黃洋界哨口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扼守湖南酃縣、江西寧岡上井岡山的要隘。1928年夏,紅軍在這里修筑了三個工事,還在原來一家客棧的遺址上建造了一棟紅軍營房,布兵駐守。
1928年8月30日,湘贛兩省敵軍以四個團的兵力進攻井岡山,我守山軍民在團長朱云卿、黨代表何挺穎、營長陳毅安的指揮下,憑險抵抗,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為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1965年修造了黃洋界紀念碑,碑上刻著朱德的題字“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
1969年紀念碑改建的火炬亭,1977年恢復原紀念碑,并增建一橫碑,上面刊刻著當年毛澤東為歌頌黃洋界保衛戰勝利而寫的詩詞——《西江月 岡山》。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黃洋界哨口遺址”、“紅四軍營房舊址”、“黃洋界荷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烈士紀念塔
烈士紀念塔是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一處景點。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解放前,井岡山沒有獨立的行政建制,是一個“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井岡山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于1950年在茨坪設立了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撤縣設市,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將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并組建新的井岡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岡山管理局。全市現轄21個鄉鎮場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4.97萬人,總面積1297.5平方公里。
十里杜鵑長廊
在杜鵑長廊一帶還長著成片的臺灣松。臺灣松以造型優美、奇特而著稱,這些松樹的年齡大都在百年以上,樹身長著厚厚的蒼苔,蟠干虬枝,樹冠偃伏如蓋,顯得老而彌堅。大小松島是奇松集中的地方。
舉世罕見的十里杜鵑花長廊綿亙在17峰的峰脊上,蔚為壯觀。這里的杜鵑植株全部是大樹,一般都有六七米高,最高的有十多米。杜鵑品種眾多,有猴頭杜鵑、井岡杜鵑、鹿角杜鵑、紅毛杜鵑、小葉杜鵑、江西杜鵑等26種。由于高山氣候的影響,加上各種杜鵑花期不同,所以從每年4月上旬一直到5月底,筆架山上的各色杜鵑會次第開放,景象喜人。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中國遺址性革命史類博物館。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而建立。位于江西省井岡山上的茨坪。1959年建成開放。
該館館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復制品2000多件。珍貴文物有當年毛澤東撰寫《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時用過的油燈、硯臺和朱德在井岡山挑糧用過的扁擔等。
基本陳列反映了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展出文獻、實物、圖片和輔助展品近600件,其中美術作品均為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所作。陳列形式采用了聲、光、電等現代化表現手段。恢復、保護、宣傳井岡山上的革命遺址,是這個館的另一主要業務。遺址大都分布在茨坪和大小五井,多數作原狀陳列,少數有輔助陳列。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五大哨口還保存著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工事等遺跡。為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在黃洋界哨口上筑紀念碑2座。
井岡山風景旅游區線路推薦:井岡山紅色二日游
線路設計
D1: 黃洋界→小井→龍潭瀑布群
D2: 小井→茨坪
線路指導
第一天 黃洋界—龍潭
上午游覽黃洋界、小井,這里有中國紅軍的第一所醫院—“紅光”醫院遺址。然后游龍潭,其中第五潭仙女潭,是五潭中形態最美的,遠看好似一位身著大袍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線條輪廓極其分明。游人往往要在此潭徘徊一番。另外還可以乘纜車游仙女潭,高架凌空,驚險異常。
下午游群巒湖,觀五指峰。可以乘坐游艇觀光。五指峰現尚無登山道,游人只能站在隔岸的“觀景臺”上遠望其巍峨的雄姿;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斗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
游完之后回井岡山市內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其中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依山臨水,聳立于挹翠湖旁,與茨坪革命舊址群隔湖相望。
第二天 大井—井岡山市
井岡山不同與其他風景區的是,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完好保存了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時代的舊址及舊居30多處,許多我們景仰的偉人曾在這里度過了艱難歲月,留下了許多可供人瞻仰和回味的遺址。
上午游覽大井毛澤東舊居、朱德、陳毅、彭德懷舊居。
下午游覽井岡山市容、挹翠湖公園,挹翠湖公園位于茨坪中央,綠蔭如蓋、湖平如鏡、亭臺樓閣相映成趣。然后去農貿市場選購當地土特產。 乘長途汽車返南昌返程。
第一天 茨坪革命舊址—黃洋界—上井
在位于紅軍北路的錦江大酒店安頓好住宿。然后去挹翠湖邊散步。
參觀茨坪革命舊址。東南角有幾座土黃色、磚木結構的平房,是當年中共井岡山前敵委員會所在地,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曾居住于此。
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在五井路北的山頭上,是井岡山的標志性建筑。烈士紀念碑的山坡上有烈士紀念堂,陳列著烈士的名錄和事跡。從烈士紀念堂上山有兩條路,西路是長長的碑廊;東路經過雕塑園。
下午到黃洋界,這里遠山漸低,遠水漸闊,一直可以目極湖南。想當年紅軍主力在這里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抗擊了敵人四個團的偷襲,保衛了井岡山根據地。
然后從黃洋界回茨坪,經過上井,參觀紅軍造幣廠遺址。參觀完畢返回賓館。
第二天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小井紅軍醫院—五龍潭
早晨參觀茨坪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進一步了解井岡山斗爭的歷史發展,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經過小井紅軍醫院舊址,這是一座兩層木結構樓房,曾經住過多位紅軍傷病員。
小井東北,是號稱井岡山綠色第一景的五龍潭。可以坐纜車飛降五龍潭峽谷。這里景色絕佳,峽谷有多級斷崖絕壁,五神河水逐級飛落,形成五條玉龍般的瀑布和五個深潭。纜車到達玉女潭邊,嵌在綠壁上的仿佛白衣女郎的就是玉女瀑布,觀賞完返程。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請登陸: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