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作為文化和旅游大省,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既有傳統技藝的傳承,又有歌舞表演藝術的沿襲。近年來,陜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今年9月初,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了《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等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資助、支持和指導。
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一群陜北漢子,頭扎白羊肚手巾,腰纏大紅綢帶,在喧天的鑼鼓聲中騰挪跳躍,動作剛勁飽滿,風格強健豪放,透著一股原始的生命張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這支來自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安塞腰鼓表演隊,從央視《豐收中國》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錄制,到應邀參演電影片段拍攝,演出邀請應接不暇,進入大眾視線的頻次也逐漸增多。
被譽為“中華民族之魂鼓”“中華鼓王”“東方第一鼓”的安塞腰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國家級非遺項目安塞腰鼓代表性傳承人劉延河是延安安塞人,1975年起師從高向成、曹懷榮學習腰鼓技藝,在繼承傳統打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自身獨有的風格。
劉延河說:“如今,安塞腰鼓在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發展。因為演出活動多,所以很多年輕人愿意學習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還走進了當地學校的課堂,被當作體育課的內容,向學生們普及。” 通過進課堂的集中展示和表演,古老的安塞腰鼓煥發了新的活力。
用“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來形容西安鼓樂可謂再貼切不過。在今年9月舉辦的“藝術與設計名家講壇之西安鼓樂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圍繞西安鼓樂的古籍整理、保護與研究、守正與創新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伯瑜表示,西安鼓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是唐代宮廷音樂之一,安史之亂后流入民間,至今仍然保留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以及演奏形式。西安鼓樂的樂譜曲目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悉,陜西已啟動了西安鼓樂傳承發展十大工程,致力于培養、認定、扶植一批西安鼓樂傳承人,建設西安鼓樂展示及學術研究基地(博物館),并將西安鼓樂演出納入陜西省惠民演出。
國家級非遺項目陜西渭南華陰老腔傳承人張喜民帶領的老腔藝人團,在2016年榮登央視春晚之后,近年來表演邀約不斷。張喜民說,通過大力的宣傳和保護,華陰老腔獲得了更多機會登上大雅之堂一展魅力,無論是在國內重大的非遺文化活動,還是在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均獲好評。
互聯網+帶來新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陜西絕大多數的非遺項目不是來自城市,而是來自鄉村地區。如今,借助“互聯網+”,陜西的非遺資源開始嘗試適應升級的消費環境,衍生出融入現代生活的產品與品牌,逐漸成為陜西文化和旅游的新名片。
據了解,去年“雙11”期間,某電商平臺開設的手藝直播頻道,將面花、剪紙、泥塑、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品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進行銷售,為民間非遺的傳承發展帶來新的渠道。
筆者在“陜西非遺傳承”抖音號上發現一條有11.5萬點贊的爆款短視頻格外顯眼,視頻中展示的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陜西秦腔,其評論區里有7400多條留言都是寫給視頻主角李愛琴的。
李愛琴深耕秦腔藝術60余年,是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由她主演的《周仁回府》連演2600余場,久演常新,被譽為當代“活周仁”。網友們紛紛留言:“她目光傳神,眼睛會說話。”“老藝人活化石要多把秦腔藝術傳給下一代。”借助新的傳播形式,李愛琴和她熱愛的秦腔藝術,在年輕人活躍的新媒體平臺上,再次受到關注和點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遺技藝傳承人成為優質內容創作者,通過直播和短視頻的形式,分享非遺文化背后的故事,弘揚非遺文化內涵。
同時,因為傳承人的核心性與不可取代性,加之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諸如華陰老腔、華縣皮影等少部分非遺項目還面臨著新老接替斷檔的尷尬。張喜民坦言,迫切希望通過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表達及相關政策的支持,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事業,讓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實踐者。
深度挖掘豐富新業態
據了解,當前絕大多數的線上旅行服務平臺對于非遺內容的呈現都是標簽化的,并沒有形成主題,旅游目的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非遺項目因缺乏與其他產業深度嫁接,難以有效轉化為讓游客真正感知的場景、故事、體驗等。
有業內專家表示,簡單地將非遺和景區疊加不會有長久吸引力,也不可能形成相關產業鏈,我們應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內容與旅游深度結合,豐富原有景區業態,尤其是當下需求較旺盛的夜間游,這樣不但可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可以增加非遺傳承人的收入。
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全行業應逐深刻認識到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重要性。
據悉,為保護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采取了“立法式”“名錄式”“搶救性”“整體性”“生產性”等方式,頒布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文件,使得陜西非遺保護的制度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不斷健全,保護隊伍不斷壯大,非遺實踐日益活躍,社會認同不斷增強,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目前,陜西已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區、市)四級非遺代表作名錄,包括國家級非遺74項、省級非遺600項、市級非遺1843項、縣級非遺4061項。西安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把非遺保護工作總結成了四句話:記錄歷史、挖掘文化、傳承精神、守護文明。王智表示,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業發展必須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用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文化遺產的作用。希望能夠通過各方努力,打造“文化+非遺+旅游”的新產業模式,讓更多的非遺項目受到人們的關注,重新煥發光彩,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請登陸: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公司電話:0595-22176648、28892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