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出臺《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全域旅游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江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全域旅游創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創成南京江寧區、南京秦淮區、徐州賈汪區3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認定23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正呈現出整體推進、量質齊升,各具特色、各展所長,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喜人創建態勢。在工作實踐中,江蘇逐步探索出一些具有示范引領意義的經驗做法,概括為“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高位推進。發展全域旅游是對旅游業實施的系統性、全方位改革,攻難點解難題破難關,必須堅持高位推進。各地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把發展全域旅游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普遍成立由黨政一把手擔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如南京、蘇州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南京江寧區建立區政府、街道、園區三級抓建的黨政統籌模式,南京秦淮區建立“常委包塊、政府包條”的責任體系;窗步鸷h把全域旅游創建作為“一把手”工程,建立日督查、周例會、月通報、季會辦制度,并設立全域旅游推進辦,賦予涉旅項目前置審批文旅部門“一票否決權”。鹽城大豐區、宿遷湖濱新區等地將全域旅游工作納入考核體系,建立旅游工作定期會辦制度。
二是堅持城鄉聯動。這是發展全域旅游的必然要求。特別是經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人們對生命、生活、生態都有了新的理解,“到鄉村去”已成為更多人出游的新選擇。各地積極順應旅游需求變化和業態發展趨勢,在全域旅游創建中注重統籌推進城鄉旅游發展,形成了不少特色做法。如宜興市立足自身文旅資源特色,推動鄉村旅游業態錯位發展,形成了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格局。蘇州吳中區構建立體式、無縫服務的全域旅游交通體系,并將“太湖藍”“濱湖紅”等引入旅游交通創意,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帶動了全域旅游發展。
三是堅持共建共享。發展全域旅游,根本目的是通過共建共享,讓旅游業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其是隨著旅游進入大眾化時代,“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已成為游客對旅游體驗的一種向往。在全域旅游創建中,各地堅持主客共享,推動公共文化設施拓展旅游服務功能,在服務當地居民的同時面向游客開放;依托游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設施,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服務,讓更多游客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分享獨特的地域文化。如蘇州工業園區將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納入旅游線路,誠品書店、文化藝術中心等地標性文化設施越來越成為自帶流量的旅游目的地,讓市民和游客共享文化建設成果。
四是堅持機制創新。這是發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也是破解旅游發展瓶頸制約的關鍵所在。各地在全域旅游創建中勇于探索實踐,不斷完善全域旅游發展體制機制,推出了不少務實管用的政策舉措。如淮安金湖縣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實施納湖入城、引水潤城、文旅興城等153個重點項目,并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隊、旅游巡回法庭。南京秦淮區、徐州賈汪區、連云港連云區等地組建文旅集團,推進旅游資源由多頭管理向集約高效開發方式轉變。南京玄武區組建“文旅商”發展聯盟,打造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宜興市率先探索解決鄉村民宿發展合法性問題,為鄉村民宿頒發特種行業許可證。南京浦口區對景區實行網格化管理,把旅游秩序管理納入社會治理“大聯勤”。
五是堅持文旅融合。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讓旅游更有“詩意”;用旅游的載體傳播文化,讓文化走向“遠方”,這是貫穿全域旅游發展的主線。各地注重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傳統農耕文化等資源發展旅游,注重增加各類旅游創建的文化底色和特色,努力打造“處處有景、處處有文化”的全域旅游。如淮安清江浦區統籌推進御碼頭運河文化中心、運河文創中心、都天廟歷史風貌區等項目建設,讓游客體驗“南船北馬”的獨特風韻、感受“融南匯北”的人文氣息。鹽城大豐區用一年半時間,在荷蘭花海打造的旅游演藝項目《只有愛·戲劇幻城》,每天有50余部戲劇同時上演,演出總時長達8.5個小時,成為全省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標桿。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請登陸: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公司電話:0595-22176648、28892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