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探索“非遺+扶貧”模式,以傳統工藝為重點,對全省非遺資源進行系統梳理,重點選取覆蓋面大、從業(yè)人員較多、適于帶動就業(yè)、有市場潛力的非遺項目,建立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助力精準扶貧。目前,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依托黃崗柳編、王河舒席兩個非遺項目,設立了阜南縣萬家和柳編、天億黃崗柳編及潛山市王河舒席等3個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2戶、427人。
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組織媒體走訪相關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這些工坊已全面復工復產,讓來自民間的手藝絕活帶動更多貧困人口和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編筐打簍,養(yǎng)家糊口”
阜陽市阜南縣位于淮河岸邊,是國家級貧困縣。獨特的淮河文化孕育了這里的文明。淮河兩岸蓄洪區(qū)十分適合杞柳生長。黃崗柳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于阜南縣黃崗鎮(zhèn)及其周邊地區(qū),是當地農民的主要副業(yè),民間流傳的俗語中亦有“編筐打簍,養(yǎng)家糊口”的說法。
阜南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副局長龐道遠說,阜南縣現有13萬人從事柳編加工,通過發(fā)展柳編產業(yè)已帶動1.5萬貧困人口脫貧。如今,全縣有四五十家柳編企業(yè),帶動20多萬人就業(yè)。
阜南縣萬家和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設在阜南縣萬家和工藝品有限公司。公司展廳內,柳編工藝品琳瑯滿目。從簡單的竹籃,到根據“國寶”龍虎尊造型制成的工藝品;從過去姑娘出嫁必備的針線簸籮,到現在可愛時尚的寵物房,可以說一應俱全,產品以出口為主。
該公司負責人徐治合介紹:“公司吸納了二三百個貧困戶就業(yè),有的自己家里有柳條,我們直接給訂單就可以了。不會的,我們來免費培訓。現在疫情還沒結束,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大家已經復工。”
阜南縣天億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設在阜南縣天億工藝品有限公司。公司展廳內,展陳著各種作品。該公司總經理高甲甲表示,公司通過對竹編工藝品進行升級,提升產品價值。比如普通竹箱,在市場上一般賣幾十元。但對它進行烤漆,并配上地毯布、刀叉、湯匙、開瓶器、紅酒杯等,組成一個野餐盒,可賣到2000多元。此外,公司還將產品延伸至木質工藝品加工制作,如給普通的木質五角星拴上一根麻繩,制作成掛件,農戶每制作這樣一個掛件可掙0.3元,一天可掙四五十元。目前,公司設立了30個扶貧車間,農戶每天可獲得幾十元至上百元收入。通過這兩種形式,公司已帶動170多人就業(yè)。
阜南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李雷說,目前阜南縣正依托濕地資源,著力打造“百里濛洼”旅游廊道。屆時,阜南柳編工藝品將被更多游客知曉,帶動更多貧困戶就業(yè)。
“農戶都視企業(yè)為家”
潛山市王河舒席扶貧就業(yè)工坊設在潛山市欣興鑫舒席專業(yè)合作社,合作社由唐竹林、唐滿結姐弟倆經營。
姐姐唐竹林是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河舒席代表性傳承人,她笑言,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樣,她一生與竹打交道。弟弟唐滿結說,在王河鎮(zhèn)、油壩鄉(xiāng)等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傳統編織技藝,“我們從小就是靠這行養(yǎng)大的。”
現年60多歲的許金和,家中上有9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正在讀高中的孫子,他靠在廠里做工每年可掙3萬多元,支撐起全家生活。現年50多歲的葉文發(fā)干活麻利、技術全面,原材料挑揀、開竹、晾干、去皮等十幾道工序,他都熟練掌握,每月可拿到3000多元工資。
唐滿結介紹,政府為合作社解決了用地問題,在稅收上也給予了很多優(yōu)惠。“沒有政府的支持,這個廠根本辦不下去。政府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我們也希望帶動更多農戶發(fā)家致富。在這里,農戶都視企業(yè)為家。”
采訪中,唐竹林、唐滿結還展示了新開發(fā)的竹席涼鞋,并稱新產品融合了竹編工藝,時尚又保健。“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引進了新機器,產品也有了國際銷路。”
潛山市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李桃生說,王河舒席可作為工藝品出售,還可作為民宿裝飾,已成為當地重要旅游商品。
“公司上崗率已達100%”
安徽不少企業(yè)立足當地非遺資源進行工藝品研發(fā)制作,在帶動當地農民就業(yè)方面發(fā)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依托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明德折扇制作技藝發(fā)展起來的安徽明德竹木工藝制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走進宣城市廣德市,竹林茂密,綠意盎然,該公司就掩映在一片竹海之中。公司產品以外貿出口為主,帶動當地不少農戶就業(yè)。“這幾天,公司上崗率已達100%。防控繼續(xù)做好,復產情況良好。”公司創(chuàng)辦人、明德折扇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明德說。
該公司年產380萬把各種折扇,主要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公司還有5家合作工廠,技術由公司統一提供。目前,該公司及合作工廠共帶動當地300多名山農就業(yè),平均每人年收入可達五六萬元左右。如位于東亭鄉(xiāng)高峰村的一家合作工廠,在此務工的農戶每天可掙到180元左右。此外,農戶還可把家中的毛竹賣給企業(yè)。
王明德說:“現在廠里生產的都是4月份的單子。雖然之前有些訂單取消了,但影響不是很大。我們對接下來的發(fā)展有信心。”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謝險峰表示,安徽將不斷探索“非遺+扶貧”模式,通過開展針對貧困戶的培訓,組織非遺傳承人參與各類交流、展示、傳播活動,支持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借助互聯網電商平臺和各類商場開展線上線下銷售等,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請登陸: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公司電話:0595-22176648、28892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