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力發展航空經濟,積極推進成都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完善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樞紐客貨運輸功能,推進簡陽新機場前期工作,努力開拓國際國內航空市場。
民航業成為物流中心環節
目前,民航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衡量國家和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四川航空公司總經理李海鷹表示,民航業是拉動區域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抓手,民航業通過聚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優勢資源,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強大的輻射效應。“在四川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推進產業結構優化以及打造IT產業集群的過程中,民航業成為物流的中心環節,同時區域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又為民航業帶來機遇和挑戰。”
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教授認為,民航需要與所在區域共同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到空港對經濟發展的戰略屬性,空港在經濟空間中的資源配置作用也為國際關注,所以隨著網絡化和信息化、經濟的國際化和自由化,我們的空港在發生一些變化,從運輸中心向加工分享中心轉變,空港附近會聚集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空港自由貿易區將成為全球的中心。“構建國際航空樞紐第三個條件是覆蓋國際國內的中樞航空網絡,基地航空公司是主力。”中國民用航空局機場司司長覃章高道出其觀點,不論是成都還是其他城市,要想構建國際航空樞紐,必須要有覆蓋國際國內的中樞航空網絡,而基地的航空公司、民航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李海鷹說,航空運輸是典型的網絡型產業,航線網絡的質量和運營效果是決定民航總體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航空樞紐打造的成功與否也取決于構建航線網絡的水平。因此,只有培育實力強大的基地主干航空公司,用其充分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中轉能力、擴大樞紐網絡,統籌資源、避免無序競爭,促進航空物流集約發展,提高航空物流效率和效益。
李海鷹表示,四川航空作為成都機場基地主干航空公司之一,將積極配合省政府實現打造成都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的戰略并形成區域優勢,將在延伸產業鏈、加強網點覆蓋率、提高自身服務能力等方面努力,使公司更契合新機場建設規劃及四川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滿足未來航空物流發展需要。
“兩場”運作機遇挑戰并存
“雙流機場空運資源緊張已引起了西南地區的高度重視,簡陽新機場的建設以及空運資源的重組,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大突破口。”問及新機場建設的相關問題,李海鷹如是回答。
對于成都打造國際航空樞紐,與會嘉賓普遍看好。曹允春告訴記者,隨著中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對四川對成都來說,這兩年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現在地區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適合于航空運輸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地在向成都聚集,為整個航空物流產業帶來了大機會,這樣的優勢對四川成都的大樞紐建設非常有利。
覃章高也向記者細數了成都構建“一市兩場”(雙流機場與簡陽新機場)國際航空樞紐的優勢:“成都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當前在政策上具有很大優勢,政府也在稅收、航天促銷補貼、支線航空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成都機場是在西部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超過3000萬的大型樞紐機場,預示成都臨空經濟快速成長期的到來。”
同時,覃章高還表示,四川具備構建國際航空樞紐的五大條件,在完善的基礎設施,高效率的空中交通管制能力,覆蓋國際國內的中樞航空網絡,良好的地面服務以及當地政府政策,營銷能力等方面都比較符合。
簡陽新機場規劃已成型,未來“一市兩場”的航運模式已板上釘釘,對于此種戰略格局和未來的成都國際航運樞紐建設,與會人士也給出了他們的建議。“‘兩場’運作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即是機遇也是挑戰。”曹允春說,現在中國大陸“兩場”運作的城市只有上海的虹口機場和浦東機場,對于成都來說,最重要的是二者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分工,各自的機場最好有一個完整的航線網絡以保證機場的正常運營與運作;否則,“兩場”運作對于航空公司來說成本損耗很大。但新機場的建設因為要在功能設施上有很大的提升,這就會加強航空物流樞紐的地位,對航空物流集群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記者獲悉,近年來四川把機場總體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區域優勢資源、產業布局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航空經濟,民航業已成為四川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基礎性產業,四川充分發揮成都作為華南華中、東北西北進出西部最重要的空中中繼站,往返歐洲、南亞、中亞的最佳中轉驛站,進出西藏最重要的通道等區位優勢,積極推進成都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完善雙流機場樞紐客貨運輸功能,推進成都新機場前期工作,努力開拓國際國內航空市場。預計到2020年,成都地區機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63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10萬噸。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請登陸: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公司電話:0595-22176648、22176649、28892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