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航空空難事件引發輿論熱議。悲哀未散之余,中國航企在國外勁旅夾擊下的尷尬處境亦吸引了公眾的目光。“常態誤機”造就經年的負面形象,中國航企能否突破自身局限,走上良性的運營模式?答案并不樂觀。
有言論認為,韓亞航空空難事件在某一層面上揭示了中國航企的國際航線短板,或能促發其自我拯救與自我革命的決心。從過去的數據來看,中國航企在國際市場的拓展顯然缺乏力度。以2012年為例,截至10月,在中國市場的國際客運方面,中國航企所占份額僅為41%,且虧損經營的情況較為普遍。
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監測,搜索關鍵詞“韓亞航空+中國航企”,從北京時間7月7日凌晨韓亞航空失事時間至截稿時止,新聞報道及轉載數高達1070篇。而關鍵詞“韓亞航空+票價”的新聞報道及轉載數則高達1330篇之多。輿論熱詞由“韓亞航空”直指“中國航企”,從側面反映了民眾對于中國航企的恨鐵不成鋼之心。
價格、時段和航空品牌,是旅客選擇航班的“三大法寶”。遺憾的是,相對于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八國聯軍”,中國航企如同手握長矛的土著人,毫無優勢。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分化,中產階級力量成為金字塔中最為敦實的一層。“經濟艙+快捷酒店”之所謂“窮游”成為公司白領、企事業單位職工等人的優先旅行之選。來自馬來西亞、號稱“世界最佳低成本航空公司”的馬來西亞亞洲航空公司(AirAsia)成為蠶食中國市場的先鋒軍,和澳大利亞捷星航空公司(Jetstar Airways Pty Ltd,簡稱“捷星航空”)聯手,頻頻推出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乃至深圳、西安等二線城市飛往東南亞、澳洲等各大旅游勝地的廉價航班。以7月亞航推出的促銷航線為例,由廣州至曼谷的往返價格僅為1000元人民幣。而同等條件,即便打折,中國航企的航班價格均為前者的3倍以上。
在失事之前,韓亞航空亦奉行“低價搶食”策略,以“低價加轉機”的聯程航班,在中國巨大的國際航空市場上,分到了一小塊蛋糕。
中國市場肥碩鮮美如一塊七分熟的牛排,連美聯航也開始減少美國境內的航線運力,而在美中航線上增加了30%以上的運力。由此也開始流傳這一說法,即美聯航開通一條中美航線,盈利相當于美國本土三四條航線的總和。
那么,面對嘴邊的肥肉,和入侵的強敵,中國航企能否復制廉價航空運營模式呢?答案基本上是悲觀的。中國航企囿于空域管制、票價政策等國情,短期內難以擺脫尷尬處境。
首先,由2004年中美航權談判劃定的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一第一區域中,要增加中美直航航班的限制十分嚴格。目前,第一區域中的美方航權已經用完,而中國航企由于品牌、服務等方面并不具備優勢,仍無法將為數不多的航權轉變成真正的航線。
其次,航空市場屬于敏感區域,受行政、市場兩只手共同管制,中國航企的票價受政府管制,無法根據旺季、淡季而任意、靈活地波動。
此外,往返客源的分布不均也是中國航企面臨的問題之一。比如中國各大城市的客源相對集中,而在歐美地區,人口密度差異較大,回程客源成為一大問題。而與此相反,韓亞航空等國際航企采取國際大城市為中轉站點的聯程航班方式,則有利于吸引對票價敏感且希望多見識世面的乘客。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請登陸: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公司電話:0595-22176648、22176649、28892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