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11日,由三坊七巷管委會和閩都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的“三坊七巷與臺灣”文化研討會在榕舉行。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對三坊七巷與臺灣的深厚淵源關系進行了解讀。會議間隙,記者就如何利用三坊七巷豐富的人文資源打造文化品牌,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臺灣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副教授邱春美說,三坊七巷文化系統已初步建立,具備了有形物產與無形資產,現在應該積極找出代表典范,作為文化符碼,將形象化為意象,再轉為國際品牌,并持續進行深化與拓展。建議舉辦“福州方向節”,有必要辦一場盛大慶典活動,以帶動人氣,打響知名度。“方向”是取三坊七巷之“坊”與“巷”的諧音而命名的。
臺灣聯合大學信息與社會研究所所長、副教授晁瑞明建議,將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打造成創意產業園區,以創意生活產業為核心,以創意生活空間為定位,結合福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驅動城市整體文化生活元素的提升,致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教授何綿山也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進一步發掘三坊七巷的文化內涵、旅游觀光資源,如從近代史入手,發掘近代名人與三坊七巷的關系,增加名人故居的景點,并形成一個系統,進一步提升每個坊、每條巷的文化內涵,做到坊坊讓人流連忘返、巷巷讓人感覺不虛此行。二是進一步加大宣傳三坊七巷的力度。通過網絡,向全國乃至世界介紹三坊七巷,這包括印制精美的宣傳品、辦一份三坊七巷刊物、有計劃地出版一批高質量與三坊七巷有關的叢書、策劃拍攝一些優秀的電視紀錄片在電視臺連續播出、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各個專題的研討會,開發出一些新的研討課題,從不同方面拓展三坊七巷的研究領域。
市方志委副主任王小珍就如何打好三坊七巷文化品牌談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重新梳理三坊七巷與臺灣的歷史情結,可以從中挖掘出兩岸產業合作的文化根基、創意源本。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底做基礎,創意就有了很好源頭,接下來就是兩岸如何共同創造機制和平臺,將它們同行業、產業鏈接在一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與臺灣合作:一是積極整合兩岸文化產業資源,培育文化市場,共同打造文化產業鏈;二是深入發掘三坊七巷與臺灣的文化資源,共同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風格的原創性知名品牌;三是共同加強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四是積極探討擴大及深化兩岸文化出版、廣播影視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制訂兩岸文化產業標準,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建立溝通合作平臺,優化兩岸文化產業發展條件。
倉山區博物館原館長潘越認為,三坊七巷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哪一條街巷、哪一個門洞里沒有令人心醉的傳說和故事?這樣優秀的條件,我們應該加以充分利用。建議招募當地有文化的中老年人或曾在那里居住過的人或名人后裔擔任講解員,一定能將三坊七巷的歷史講述得更加精彩。
臺灣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煥云說,三坊七巷孕育了林則徐、沈葆楨等幾十位名人,所有中國人都應該了解這些名人和他們留下的故事。除了在三坊七巷建名人蠟像館外,還可以將三坊七巷打造為休閑、餐飲、娛樂的旅游步行街,甚至打造成聞名海峽兩岸的歷史文化古街,吸引臺灣同胞到福州旅游,甚至可以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因此,三坊七巷有必要進一步深化打造,以呼應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尋根意識,吸引鄉親返回福州,尋根旅游,使他們全面認識福州文化,認識福州的特色建筑、民俗技藝、傳統信仰、慶典禮俗儀式、歌謠、習俗典故等福州文化資產。政府必須整合資源,以前瞻規劃,為世人提供認識福州人在語言、傳統建筑、手工藝、傳統信仰、歌謠、民間習俗、衣裳服飾、飲食等方面的特色。
了解更多旅游信息,請登陸:泉州西湖假期旅行社 |